2016年水墨藝術博覽會


(圖1.水墨博覽會廣告)
今天有「水墨藝術博覽會」廣告如上,本網站依據已提供的理論,以學術立場表示意見如下。

本網站[B2.金嘉倫雜感錄]的「19.水墨畫是否以水與墨為主」中提到:當今水墨畫家因沒有掌握毛筆變化多端的能力及未曾研讀古代書畫理論,就不懂毛筆具有無窮潛力的優勢,此也是近代中華文化出現斷層現象原因之一。如果讀者重頭讀一遍該短文,會更清楚水墨畫是否以水與墨為主要表達方式。


(圖2.明報月刋12/2016卷首語)
最新一期明報月刋卷首語,是總編輯潘耀明所寫的「毛筆與中國精神」。第二段提到清代學貫中西的辜鴻銘對毛筆的描寫:中國人的毛筆或者可以被視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徵。用毛筆書寫繪畫非常困難,好像也難以準確,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夠得心應手,創造出美妙優雅的書畫來,而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獲得這種效果的(辜鴻銘《評中國人氣質》)。

所以嚴格來說,如果水墨畫拋棄毛筆所獨有優質線條的陰陽變化特性及不懂虛白的運用,多數衍變成現代西畫的分支,更失去可貴的中國精神,十分可惜。


(圖3.李歐梵文章標題《沒有文化反思,何來精神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在明報月刋文章中提到:也許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沒有真正的間斷,仍然得以延續,不過卻變了質。這是值得當今水墨畫家警惕的寶貴意見。
李教授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出路」座談會中質問:中國歷史是否走了冤枉路?中國人的現代主體性到底是什麼?如何從文化的土壤上求得再生?

(2016.12.9)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