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十二月 2016

傅抱石《蘭亭雅聚》畫面組織缺點


【圖1】

圖1是最近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在香港公開徵求作品的廣告,主要以該公司已拍賣成功的傅抱石《蘭亭雅聚》作品為宣傳主角,成交價記錄為三千四十三萬元。現以畫論畫,分析其畫面組織。由此可見近現代書畫因受西化之害,而遠不及清末民初之前傳統國畫組織之嚴密。


【圖2】


【圖3】

圖2是該畫的較清晰照片。
圖3取自本網站[E4.古代太極書畫欣賞]分析趙孟頫作品的圖片。

以下是傅趙兩位作品的畫面組織分析。
兩畫前景均有樹木,傅氏之畫以兩棵樹檔住主要視線,其所佔總面積比例甚大。畫題蘭亭雅聚所展示人群中各人只是隨意安排位置。雖然傅氏以人物畫為其專長,但該畫中兩樹與人群相較,反而喧賓奪主,衆人物在畫中已成配角地位。而且所有人物位置安排沒有如同圖3人馬有聯繫的氣勢連貫,不合蘭亭雅聚主題的各人有相互交流意趣。

圖3趙孟頫作品前後景的樹木在整體畫面所佔面積比例甚低。正如本網站[F.古代太極書畫欣賞]有關趙氏之畫所述:「由前景雙馬開始,遠接騎黑馬紅衣人(焦點所在),再遥接紅葉朝向兩匹馬,最終至黑馬為止,完成畫面氣勢連貫過程。樹葉有深淺之陰陽變化,…………」强調人馬樹葉之間有嚴密的氣勢連貫的經營位置(六法之重要法則)。至於樹幹交叉安排及樹葉分佈,更與整體畫面達到和諧狀態,沒有傅氏之畫中樹幹位置經營的突兀。

順便一提,傳抱石所作山水畫因受寫實西畫的遠近距離觀念之害,已破壞傳統國畫注重二維畫面組織的特性(本網站已有提及)。此是近現代水墨畫家對謝赫六法「經營位置」之忽視,不及傳統國畫嚴密的例子。也即是不先繼往而開來,已出了問題!

(2016.12.15)



書畫的《易經》美學

香港資深文化工作者,易學專家岑逸飛最近所寫『書畫的《易經》美學』,對太極美學作更深入闡述,使書畫家認識到太極美學有更廣中華文化聯繫,值得注意及思考。點擊『書畫的《易經》美學』閱覽。

(2016.12.12)



2016年水墨藝術博覽會


(圖1.水墨博覽會廣告)
今天有「水墨藝術博覽會」廣告如上,本網站依據已提供的理論,以學術立場表示意見如下。

本網站[B2.金嘉倫雜感錄]的「19.水墨畫是否以水與墨為主」中提到:當今水墨畫家因沒有掌握毛筆變化多端的能力及未曾研讀古代書畫理論,就不懂毛筆具有無窮潛力的優勢,此也是近代中華文化出現斷層現象原因之一。如果讀者重頭讀一遍該短文,會更清楚水墨畫是否以水與墨為主要表達方式。


(圖2.明報月刋12/2016卷首語)
最新一期明報月刋卷首語,是總編輯潘耀明所寫的「毛筆與中國精神」。第二段提到清代學貫中西的辜鴻銘對毛筆的描寫:中國人的毛筆或者可以被視為中國人精神的象徵。用毛筆書寫繪畫非常困難,好像也難以準確,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夠得心應手,創造出美妙優雅的書畫來,而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獲得這種效果的(辜鴻銘《評中國人氣質》)。

所以嚴格來說,如果水墨畫拋棄毛筆所獨有優質線條的陰陽變化特性及不懂虛白的運用,多數衍變成現代西畫的分支,更失去可貴的中國精神,十分可惜。


(圖3.李歐梵文章標題《沒有文化反思,何來精神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在明報月刋文章中提到:也許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沒有真正的間斷,仍然得以延續,不過卻變了質。這是值得當今水墨畫家警惕的寶貴意見。
李教授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出路」座談會中質問:中國歷史是否走了冤枉路?中國人的現代主體性到底是什麼?如何從文化的土壤上求得再生?

(2016.12.9)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