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十月 2020

戰國時期四聯鼎深具創意

視覽藝術主要是符合眼睛享受所創作的藝術形象,其範圍很廣,有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分別。但各種視覺藝術均重視創新,也就是重視不斷突破成規的新發展。西方文化藝術源頭是古希臘思想,中華文化藝術源頭是中國的易經。易經強調生生不息的變易,當今書畫家應認識此中華文化的源頭。文化是精神與物質總和,人類歷史記載各地文化均曾經不斷創新。


圖1:戰國時期四聯鼎


圖2:西周毛公鼎


圖3:沈語冰臨摹毛公鼎書法


圖4:商朝司母戊大方鼎

圖1是1972年在安徽出土的戰國時期四聯鼎青銅器,其造型是集合四鼎成為一件史無前例造型的工藝品。鼎最常見形狀是三足鼎,如台灣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毛公鼎(圖2)。毛公鼎銘文形態甚具多變藝術性,其拓本為近代書法家常摹仿的書體,如圖3是仿毛公鼎銘文書法。鼎也有如圖4的四足方鼎。圖1四聯鼎是傳統四鼎主體組合,以四足支撐,是極具創新觀念的中國古代工藝品典範。

中國青銅器在全人類工藝品歷史中,與中國瓷器同樣受重視。尤其鼎的地位崇高,在古代中國是記錄國家大事的禮器,為國家權力象徵,成語有「問鼎中原」及「三足鼎立」,例如三國時期魏蜀吳稱為三國鼎立。三足表示可以承擔任何物件達到平衡穩定狀況。古代中國工藝品已具備高度技術水準,例如圖5是1980年出土的秦代兵馬俑四馬銅車,出土時已散碎,後經專家修復原狀,該銅器製作技術精緻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它雖是以現實形象為造型依據,但與西方文藝復興期藝術近於科學準確度比較,具有不同的造型觀念。由該四馬銅車可見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科技的先進程度。


圖5:秦代彩繪銅馬車

以上所舉古代中華文物,不論是抽象或具象造型都是反映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此正是當今華人書畫家值得回顧古代中國歷史文物,認識自己固有文化的深度。籍此反省近代華人在教育制度深受西化問題,以化解當今書畫相對於西方藝術至今仍處於不能繼往開來的弱勢困局。

由古代中國鼎的形態多種變化,可引起當今書畫家認識自己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創意,藝術在東西文化史中均曾經歷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只是中國書畫創作較工藝品更重視虛實相生的陰陽互濟轉化。從新認真「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就可以恢復當今華人已喪失的中華文化自信心。

(2020.10.16)



認識中國書畫史十分重要

近百年中國教育制度西化是因為晚清積弱,鴉片戰爭後逐漸形成。西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全球化的趨勢,美國逐漸成為二十世紀全球領導者。但是美國今年因對新冠疫症COVID-19極度失控及對國際事務唯我獨尊之傲慢,加上黑人遭殺害及民眾個人自我中心各種缺點,長此以往將使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逐漸下降。對於未來國際情勢,希望可由中華傳統文化的四維「禮義廉恥」及孫中山提倡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成為未來全球各國互惠平等相處準則。

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至今仍具現實意義。中國歷史上曾以漢文化博大精深的向心力,自南北朝至清代逐漸同化在中國建立大小政權的各北方遊牧族裔,成為當今中華民族十四億人大國,人口佔全球總人數五分之一強。目前漢語也成為全球各國最多人學習的外語,漢文化的傳統優點在未來有潛在發展優勢。復興中華文化應以中華民族歷史上以仁義待人的「王道」為立國精神。

二十世紀抽象表現畫派是使美國領導全球藝術的開始,由於美國太注重與人不同的個人主義,影響所及,當今全球藝術創作幾乎漫無標準;只要配合高度商業手法,缺乏視覺美的一些創新藝術均可以牟利。但是視覺藝術如果捨棄眼睛本能是得到視覺美感享受,就違反人性。華人未來藝術創作是否緊步美國後塵,可以由個人自己判斷作出決定。

書畫史是中華文化重要一環,但自從華人教育制度西化後,近百年除極少數國畫家之外,書畫家均不能超越前人而繼往開來,對歷史上曾是文化大國的中華民族而言,華人須認真反思對待未來文化工作的恰當方向。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任何古代書畫名作,隨時可以搜尋看到,再加上歷史名家書畫册也容易買到,對中國書畫史來龍去脈較以往更易自修掌握到。但是只得到書畫史知識及名作圖片尚不足夠,須加強從另外兩方面入手:通曉書畫審美理論及經過深入臨摹名作,領悟筆法的巧妙陰陽變化。


圖1:梁楷《李白行吟图》

圖1是南宋梁楷用精簡流暢線條充分呈現詩仙李白的豪放灑脫個性,筆法是該畫體現「毛筆意象」的關鍵。如果沒有控制毛筆的行草書法基礎,改用西方線條為輪廓線作用的描繪技法是絕對達不到該畫的氣韻生動視覺效果。因此近半世紀大中華區美術學院畢業生多數依據源自十九世紀西方美術基礎素描求形似,不以行草書筆法創作人物畫,就達不到如同圖1梁楷作品有神韻的視覺效果。


圖2:用素描觀念作人物工筆畫例子

圖2是當今中國的人物工筆畫例子,完全見不到靈活毛筆線條,只用素描形似觀念作畫,該畫的技法很類似水彩畫插圖,並無宋代工筆國畫的意境;更大缺點是背景比人物描繪得更精細立體,喧賓奪主。工筆畫歷史高峰已在宋代結束,不讀國畫史就容易墮入不重視毛筆意象的形似䧟阱。


圖3:張駿《杜甫貧交行》

圖3是明代張駿的草書,線條神采飛揚,收放自然,極具音樂節奏感,最後兩字用行書,表示由動感轉變為靜止,最末「土」字右方有一點是加強結束的視覺效果,如同某些交響樂曲的最後以強烈一擊鼓聲而結束。從中可見到毛筆線條所具有的質感、力感、動感是當今水墨畫家普遍忽視的毛筆意象潛能。該草書釋文:「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右杜子美貧交行。天駿」。環顅當今大中華區書法家對線條的控制,遠遠不及約六百年前張駿運用毛筆線條的卓越技藝!

以史為鑒以現在聯繫過去與未來,是當前書畫向前發展的恰當指引:太極書畫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毛筆意象藝術。人類進步是在過去累積的深厚基礎上不斷創新之成果。香港是研究中西文化的理想地方,但可惜是民衆普遍存在輕中重西的思維。從以上圖1、圖3所示,毛筆高質線條能產生中華審美觀獨有的氣韻生動意象。由此可知書畫一體目標的重點在於書畫兩者同樣是以發揮毛筆線條的潛能為主。

當今華人書畫家應該重新開始深入研究自己優越文化的書畫史,不應只當書畫是一種原地踏步的消遣娛樂活動。中華文化傳統中隱藏極豐富寶藏,包括儒道佛哲學為主要內涵,有待當今華人藝術家去發掘。正如金嘉倫所提倡的「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兩目標,先做到古為今用發揮毛筆意象的「知己」,然後洋為中用借鑒現代西畫創意的「知彼」,分清主次取長補短,才能達到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理想創新境地。如此就可迎合中華文化復興的未來趨勢。

(2020.10.2)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