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八月 2021

當前書畫家處於十字路口

近百年華人美術教育受深度西化影響,凡以筆墨為媒介的書畫多數有兩大缺陷:

1. 泥古不化:走不出古代書畫範圍。
2. 有墨無筆:水墨畫只有墨色變化而不見用筆為主的氣勢連貫。

中華文化是儒道佛三合為一。儒家以仁義為主旨,注重自身修養,是入世。道家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出世。佛家強調緣起性空,重視因果,是超世。太極書畫繼承傳統書畫是以儒道佛三合一的思維,作創造性轉化。書畫家首先要做正人君子,然後道法自然,最後達到明心見性的頓悟境界。

當前全球正處於百年大變之局,香港雖然由中央政府定位香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但是今後尚有相當大的困難須克服。由於近百年中國教育已深度西化,當前華人書畫家正處於十字路口,應深刻思考從新由自己歷史文化出發,才可能邁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目標。擺脫「泥古不化」及「有墨無筆」兩大障礙,是當前所有華人書畫家須共同認真對付的難關。

實踐香港已創立二十年的太極書畫理論,絕非只是表面筆墨技巧問題而是涉及傳統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創作太極書畫以三理論「太極美學,國畫六法,視覺美九法則」為指引,才能達到「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兩目標。

(2021.8.20)



生生不息的創新思維

《周易-象傳》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兩句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點,具有自強不息及厚德載物的普世價值觀。香港開創的「太極書畫-毛筆意象」理論與實踐具有與時並進的適應變化,並對今後中華民族與全球相處之道增加文化軟實力。


圖1 :金嘉倫《太極書畫-毛筆意象》

近百年中國因受強勢西方文明影響,書畫發展趨向弱化,主要是大專美術教育對中華文化未曾作認真傳承工夫。最致命之處是國畫創作普遍忽視筆墨是以筆氣為主而體現「氣勢連貫」,反而卻以墨色喧賓奪主,違反國畫傳統筆墨優點,正如范璣所言:「離筆法而求氣韻,則重在於墨,藉墨而發者捨本求末也」。六十年代香港台灣兩地所標榜的「現代水墨畫」興起,其實是以水墨媒介替代油彩為媒介的抽象表現主義畫種。但是當時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已經過時,為其他畫派例如普普藝術(圖2)及硬邊畫(圖3)等新派別所替代。


圖2 :安迪華荷《瑪麗蓮夢露》


圖3 :金嘉倫《不規則的圓》1965

但是香港台灣兩地畫家當時受法籍華裔畫家趙無極影響,誤會抽象表現主義仍是西方畫壇主流。直到七十年代香港抽象水墨畫才開始流行,可見華人對現代西方藝壇實況之隔膜,不能知己知彼就兩頭不到岸。

六十年代中期有台灣畫家生活於紐約的少數人趕上「照相寫實主義」Photo Realism新興流派列車,但是西畫新流派來得快也去得快,不久就失去光芒。所以得到結論:華人藝術家如果以跟隨西方潮流為目標,只能在西方藝壇當配角。

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現不少中國畫家跟隨當時西方潮流的作品。二十世紀末在北京798藝術區(圖3)的畫廊及藝術家工作室就是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的集中地。


圖4 :北京798藝術區

近四十年中國對西方任何新物質文明均迎頭趕上,甚至已有超越之態勢;並在傳統中國戲劇、舞蹈、音樂等文化類別有新發展,可惜中華文化重要類别的書畫以繼往開來而言尙無明顯成績。文人寫意畫,尤其山水畫是體現易經宇宙觀的陰陽相互不斷轉化而具有「生生不息」的創新活力。國畫六法首兩項「氣韻生動」及「骨法用筆」永不過時,而且是書畫創作的必要標準,此也是與西方藝術最大分別之處。

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注重於貪新忘舊的縱慾消費主義,不重視道德價值觀。代表中華哲學根源的易經,具有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原則,成為中華文化對天地人三才的和諧共存關係。香港的太極書畫理論源自易經,不僅使近百年中國書畫可以繼往開來踏上新途徑,而且具有匡正西方縱慾消費主義缺失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涵。

香港創立的太極書畫以陰陽互濟達到氣勢連貫的整體和諧,並有加強中華文化新生的潛能:易經之生生不息強調變化是書畫不斷創新的常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是簡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變原則:宇宙萬物永遠在變動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不斷繼往開來的活動。


圖5:金嘉倫《萬物負陽抱陽 沖氣以為和》2014

圖5是實踐太極書畫「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兩大目標,書畫合一的「毛筆意象」作品,更是理論必須經過實踐檢驗的例子。期待華人中青年書畫家逐漸響應,以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文化之新生。

(2021.8.15)



匡救現代文明困境

當今是資訊極度流通時代,從事任何行業如果墨守成規或貪新忘舊,不能借鑒全人類古往今來各種經驗,很難持續發展。從事藝術創作也必須深入研究中西藝術史,知己知彼取長補短,才能繼往開來重振中華文化。身為中華民族的華人書畫家,首先必須熟讀自己書畫史的重點,上品書畫不只是一種模仿古人作品的技術,因為文化是繼往開來向前發展的活動。繼往是保留傳統的精華,才不致於膚淺;開來是不同於傳統的創新。

香港在二十一世纪創立的太極書畫,與清代石濤及現代陸儼少深具太極美學的山水畫比較,更有創新現代性。例如圖1橫向的抽象橙色曲缐加強氣勢連貫及圖2象徵太極能量的㰐圓形,是傳統山水畫無人用過的抽象視覺元素,此與借鍳現代西畫的創作手法有關。


圖1 :金嘉倫《天地合一氣》2002


圖2 :《天地合一氣》局部

當代西畫五花八門,特別注重畫家的自我面貌,甚至忽略視覺美原則,此是當今西方藝壇的特色。中國書畫不是只強調個性,更重要是體現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論價值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是中華文化獨有的以筆為主「氣韻生動」視覺美。當今世界充滿對抗撕裂與西方民族注重個人私利及不斷擴張有關,傳統中華文化可以化解現代文明的困局。

太極書畫雖然表面是書畫向前發展的新方向,其實是宣揚中華文化重視天人合一的共生和諧價值觀,邁向全球各國互惠共存之道。書畫創作不僅在體現太極哲學境界,而且是傳遞中華文化要求為人處世的崇高美德。發展太極書畫是增加中華民族新時代軟實力的契機。中國近四十年發展是歷史上最快速時期,主要是執政當局根據傳統中華智慧,不斷改正甚至顛覆以往所為,作創造性的轉化。因此華人書畫家也須相應改用新思維創作。

十九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受到各種外在及內在的挫折,加上教育制度受深度西化,使華人普遍對傳統文化優點十分隔膜。尤其香港大專美術教育跟隨西方模式,多數書畫課程只停留在技巧層次,缺少源自易經的老莊哲學介紹。由於嚴重缺乏有系統的書法學習課程,更在國畫教學上忽視毛筆線條的豐富表現力,令歷代文人畫的優良傳統無以為繼。


圖3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當今華人對傳統中華文化很隔膜,是由於教育制度沒有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生活課程。有一本書值得鄭重向當今華人推薦,就是美籍華人歷史學家許倬雲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著作如圖3所示,出版社:聯經,2017年初版。該書最前有與香港頗有淵源的歷史學家余英時所寫推薦書,開始的句子是「本書通論中國人的精神,既精到又生動」。另一篇由許紀霖所寫導讀,其中有兩段引用許氏自己在該書中所寫意味深長的文字:

1.「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深受以西方文化為主軸的現代文明影響,卻又依然置身在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歐美文明本身,正在劇變前夜。他們面臨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凡此危機,如果從西方文明的源頭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難有解除這些困惑的資源。」
2.「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以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係,也許可以當作他山之石,將中國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現代文明之中,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

以上兩段文章正表示中國文化底藴有極大潛能,可以突破全世界目前所陷入的困境,更可以用「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化解當今中美兩大國之間不必要的對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一書遍及中華文化各範疇,有甚精闢分析,例如他說到欣賞山水國畫時「視野是移動的,沒有一定的定點」,尤其對長卷《清明上河圖》他指出「只有人在畫中,隨畫走動」。因此,近百年中國山水畫慣用近處清晰遠處朦朧的狹窄視野方式作畫,是違反國畫傳統優點的重大失誤,必須切實認真糾正!

該書最後一章「中國文化之新生」與太極書畫理論創立目標相符合。當今中華民族復興首要目的是恢復傳統文化精神的自信心。太極書畫正是書畫家恢復中國文化精神的適當創作途徑,也是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以生生不息變易為核心的中華文化脈絡。

該書第五章「永遠變化的宇宙」,分析《易經》是反映中華文化的宇宙生生不息不斷變化觀念,普遍滲透傳統平民生活各方面。並在該章結束時作者有發人深省的提示:「當今中國已經深度西化,盼望我們仍舊能夠保留常常反省戒懼心態,則中國人在舉世惶惶之時,就能留得幾分清明的理性。」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認識傳統文化精髓的絕佳著作,值得深入再三閱讀,才能夠掌握有關知識要點。書名特別選用「精神生活」正表示作者認為回歸傳統精神生活,為有利於中華民族向前正當發展的重要依據。太極書畫該是適時響應中央政府今年已定位「香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規劃。但是要切實達到該規劃目標困難不少,因為牽涉到香港習以為常情況:以輸入西方的文化藝術為主,缺乏向世界輸出中華文化藝術。香港尚待官方出力支持及民間文化教育界有心人士同心合力,才能真正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該書在台灣出版,繼承二十世紀中文書刊直排方式,作者長期生活於美國,雖然精通英文,因為內容是中華文化,所以全書無一個英文字,具有大國出版書本全部用自己民族文字的風範。

今年香港新華書城出版社,以《金嘉倫-太極書畫浴火重生》書畫册的全部書畫圖片及藝術年表為主,省略中文原版所有文章,加添一篇太極書畫創始人金嘉倫的英文導言(圖4),已向全球推出該書英文電子書,定價僅美金10元。該書已邁出領先響應「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規劃的一步,輸出繼往開來的嶄新中華藝術。


圖4 :《金嘉倫-太極書畫浴火重生》英文電子書導言局部

(2021.8.1)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