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二月 2022

漢字是中華文化根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人文主義思想已達甚高境界。中華民族是以漢字為中華文化的基本戴體。漢字最早的甲骨文是重意圖象,屬於古代祭祀占卜記事在甲骨上契刻的文字,近於符號。


圖1:甲骨文


圖2:漢字由甲骨文演變過程

甲骨文字形組織很自由如圖1所示,是原始象形文字。圖2以象形魚字甲骨文為例的漢字演變過程。甲骨文經歷金文、篆書到漢朝的隷書大致已定型,發展到楷書一直傳承至今,中國一切文化是靠漢字傳承,漢字也是自古以來同化中原周邊各少數族裔成為中華民族大統一的重要媒介。

漢字有獨特造字方法稱為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六書造字法則有非常豐富的意涵,又有發音的抑揚頓挫,產生中華文化詩詞歌賦的獨特韻律文學類別。由於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不同,它有獨特造型視覺效果,當我們閲讀漢字文章時,可以注意一下句子中字與字之間左右上下,會呈現自然而然的疏密陰陽視覺美,此在西方文字絕無的現象。
自古以來一直到原子筆出現為止,中國人對傳達訊息是以毛筆書寫為媒介,於是使中華文化獨有的漢字書法成為中國一切藝術之母。書畫同源的線條美使國畫與西方藝術有很不同視覺效果,成為具精氣神內涵的「氣韻生動」獨特繪畫類别。

十九世紀因受西方船堅炮利強勢欺凌影響,中華民族逐漸失去中華文化自信,東方以儒家文化主導國家的教育制度均因此西化。五四運動以跟隨當時西方文明為目的,特別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當然有所不足。成長於香港的孫中山在他的著作《三民主義》特別強調民族主義,就是要融入自己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優點,兼採中西文化之長而不只是被動受西化,例如他在三權分立體制上加添中國古代政制已有的考試權及監察權成為五權憲法。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僅是選拔治國人才,而是通過科舉考試主要內容的經義及詩賦,使入選的官員治理國家時趨向帶有人文教養的理想境界。
二十世紀末中國有受現代西方藝術影響而標榜的當代書畫,表面看來似有創意,但是並非在中華文化哲學基礎上承先,中國書畫就達不到真正開來目標。以一些標當代書法為例,因違反書法用筆及結體原則已不是書法,只是仿效在1960年代已過時的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而已。


圖3:金嘉倫《御紫氣遊無極》2002

金嘉倫針對百年以來書畫停頓不前困局,融會貫通中西畫,更注重中西文化主次關係,於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建立「書畫兩目標三理論」的「今太極書畫」體系。圖3太極山水畫作於2002年,充分實踐太極美學三法則:「氣勢連貫,陰陽互濟,整體和諧」。該畫是體現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萬物之間是陰陽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畫面各局部之間不存在無關的筆墨,達到「牽一髪動全身」的嚴謹視覺組織。


圖4:金嘉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2007

香港的「今太極書畫」既定「書畫一體,繼往開來」為兩目標,就要在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嘗試超越前人的規範。歷代書法以狂草有最大自由度可發揮,所以太極狂草要「以畫入書」為突破關鍵。圖4與傳統狂草不同是借用國畫「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章法,大幅留白源自道家的「無」,為宇宙產生萬物之根源。該作品用字不超過十個,就可以聚焦於處理太極美學的重點:陰陽轉化及氣勢連貫,並勝於傳統狂草因字數太多很難呈現明顯整體氣勢連貫。


圓5:金嘉倫《道之動》2008


圖6:金嘉倫《飛流直下三千尺》2014

圖5的畫題出於《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是指宇宙萬物以陰陽相互轉化,不斷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國畫六法第一條就是氣韻生動,表示國畫最重要須呈現不同於西畫的生命活力。該畫創用連續的抽象點是為強調氣勢連貫的動感。
圖6的題目「飛流直下三千尺」呈現飛流由上向下的氣勢動感。該作品與傳統書法所寫點的動態明顯不同,變成靜態。點的寫法源自黃庭堅《諸上座帖》成為「陰靜」,與線條「陽動」關係更合於太極美學的陰陽互濟。「下、三」兩字化為五點,與上方三點呼應。全幅七個字不用傳統行草書擾亂視覺美的牽絲,各字之間聯繫全用體勢連貫法。因此香港已建立前無先例的「今太極書畫」創新基礎,其重點是保持中華文化核心漢字所產生舉世無雙的毛筆意象藝術,以獨具一格的太極狂草為開路先鋒。尤其是中國書法不論如何創新,即使書寫狂草也必須符合《太極美學狂草創作研究》一書中「草書結體變化八大法則」,否則不是中國書法!

(2022.2.15)



畫從心障自遠

石濤一畫論有言:「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畫從心則障自遠矣」對當今國畫向前發展很重要,他所指的一畫是由無極所生的太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因為有獨特的哲學思維作基礎,可惜近百年因教育制度受深度西化,令獨樹一幟的中國書畫直至今日仍處於不進則退的境地。

孟子繼承孔子將心與性相結合,他所主張的「盡心知性」認為做人須合乎道標準,以心靈本身為思考對象,才符合道德標準的本性。因此書畫家必須擺脫物欲功利才能創作具恢宏正氣的作品,尤其國畫不是描繪眼所見的客觀現實表象,而是畫家人文修養影響作品格調高低的藝術。心在中華文化中是極重要的哲學範圍,因此石濤主張「畫從心」是發揮畫家主觀能動性的審美觀,追求「形而上之謂道」的意象,不是「形而下之謂器」的形似外表。如果以宇宙無限的太空相比較,形似只是眼所見極狹窄空間的現實表象。況且二十世紀西畫大師早就捨棄被動客觀現實描繪而改為主觀造型創作。

北宋張載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至今仍具時代意義,「立心」是為人類社會建立「以仁為核心」的和諧社會才能繼承傳統優點,開創美好前景。


圖1:金嘉倫《道路》1962


圖2:波洛克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避戰禍的一些歐洲畫家移居美國,加上大戰後美國國勢上升 ,促成世界藝術中心由巴黎轉移到紐約,因此「紐約畫派」應運而生,該畫派後來反而以抽象表現主義為全球通用名稱。圖1是金嘉倫的抽象畫,入選香港政府以首次公開徵求作品的《今日的香港藝術》展覽Hongkong Art Today Exhibition,展出於1962年剛成立的香港大會堂頂樓香港博物美術館。該畫題目是《道路》,雖是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但他採用的技巧及觀念卻不同於當時西方抽象畫過度受潛意識引導的創作模式。圖2是當時美國著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Pollock的畫,完全由潛意識行動引發的即興作品,因此他的畫也稱為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
圖1《道路》用垂直長形比例是借用自傳統書畫條幅格式,畫面有一條明顯的通道使整體氣勢連貫,表示宇宙萬物有一條類似「道路」向前發展的自然而然規則,隱喻中華文化重要概念的「道」。

金嘉倫1963年負笈芝加哥藝術學院後,使他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發展的來龍去脈。在「知彼」後再深入研究傳統書畫的「知己」過程中,終於創建立源自易經的香港太極書畫。此舉可以扭轉近百年以來華人畫家普遍與中華文化藝術脫節的現象。今後華人藝術家必須如孫子兵法「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否則在世界藝壇只能永遠處於配角地位。


圖3:金嘉倫《澄心清神》2008


圖4:金嘉倫《彩泉》2011

圖3題目是「澄心清神」是書畫家必須具備由「心」主導的創作要求。該狂草只有四個字,但是已充分發揮太極美學三原則「氣勢連貫,陰陽互濟,整體和諧」。並借用現代西畫點線色的抽象視覺藝術元素,開創中國書法邁向前所未有的「書畫一體」新境界。圖4的太極山水畫正是「畫從心」不受現實束縛而達到「障自遠」的國畫新境界。但是不受現實束縛並非漫無準則,而是更須遵守中華文化核心的易經之陰陽豐富變化。孔子有言「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經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境界。
圖4《彩泉》實踐「太極書畫三理論」:太極美學、國畫六法、視覺美九法則。畫中藍紅兩圓形象徵太極生陰陽兩儀,以創新的彩泉貫通整體氣勢,它是融會貫通古今中外藝術的毛筆意象藝術。香港「今太極書畫」在「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兩目標之下生生不息,變化無窮,能促進中華文化重要一環的書畫以全新面貌出現全球藝壇。

(2022.2.1)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