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氣到道的書畫審美觀

國畫六法第一條「氣韻生動」就是中國哲學最根本觀念氣的中華審美觀,氣是指宇宙間運動的生命能量。莊子:「通天下一氣耳」。東漢蔡邕對書法提出它與道法自然的關係:「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出,陰陽生矣;陰陽既出,形勢生矣」所謂自然即由莊子所提的一氣而生陰陽的各種變化,因此就得到蔡邕所說的具動態的「形勢生矣」,此過程就是實現國畫最重要審美要求: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也是國畫與西畫創作的最明顯的區別!國畫之氣韻生動,離不開主要是由「骨法用筆」的優質毛筆線條產生的陰陽各種變化,就是體現「道」的規則。當今國畫為何偏離傳統優點的正軌,是由於近代國畫教育忽視書法反而以寫實素描為基礎科目有關。

因為通曉書法(以行書為目標)才能打穩國畫用筆變化的基礎,而素描卻將國畫變成三維立體空間觀念,就使毛筆線條失去能發揮其獨特角色的優勢。例如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的山水畫(圖1)就是用寫實西畫的三維空間觀念作畫,就損害線條在整體畫面的有機連貫性!

圖1:傅抱石山水畫

國畫絕非只是一種技術的呈現,它與中國儒家的倫理觀念重視互相關係的和諧有關聯,更受老莊哲學的道法自然的整體有機聯繫觀念影響。所以書畫所求的由陰陽對立而達到整體和諧目的,就是由氣到道的把握,因此太極美學是書畫創作的最佳指引。「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指宇宙萬物之間均有陰陽兩者的相對、相克、相生、相成關係,產生既有豐富節奏變化又能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書法發展到狂草,正是體現由氣到道的各局部之間有密切關聯的有機組織。

狂草可說是領先全人類甚具創意而變化多端的前衛視覺藝術。例如北宋黃庭堅《諸上座帖》的局部(圖2),其第二行第二字,以四點造形代表「仁」字,是極有創意的藝術表達法;該仁字的變形是符合本網站提供的狂草結體變化法則,即先用「伸縮法」將「仁」字四筆全部縮為四點後,再用「移位法」重新安排四點位置為全新抽象組織,此四點並與左右其他抽象化的各點有「呼應」作用。此種意象造型為全人類甚具創意的前衛藝術祖先!而且是僅由中華文化本身所促成。

順便一提,現在很多資訊包括印刷品,對該帖將「仁」字變成為抽象的四點因不明白其變化過程,竟將仁字所變成的四點誤會是重複上面四個字的符號,釋成「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原是涉及禪宗六祖惠能對「風動幡動」頓悟的一段故事。

由於釋文者不知其出處,又從未見過此四點是仁字的全新造型,就胡亂將「仁者心動」釋成為「風動幡動者心動」(圖3),令人啼笶皆非。黃庭堅是書法史上唯一將「仁」字寫成四點的狂草大師,可見古代中國書法大師已有領先現代西畫大師突破前人成規的創意!

圖2:黃庭堅《諸上座帖》局部,釋文:道,不是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但且恁麼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㡳心,向伊道。

圖3:有些《諸上座帖》釋文者將「仁者心動」誤釋為「風動幡動者心動」

以上黃庭堅狂草的前衛性創意表示中華文化傳統並不保守,正如儒家經典《大學》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湯之《盤銘》),強調創新是每日都要思考的觀念,並須不斷追求到圓滿境界的「止於至善」,而不是膚淺的只求與人不同就當作創新。

傳統中國書畫重視意象及意境與現代西畫不受現實表象束縛的創新,可謂異曲同工。異者是中華文化較重視人與自然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機宇宙觀,延伸到由氣至道的對立與統一達到平衡的中華審美觀;近代西方文化重視個人主義,而不重視與自然或他人的和諧關係,以表現自我ego為最重要,西方現代藝術創作上也用到同樣理念;同者是傳統中國書畫與現代西畫均以主觀意念表達不同於現實表象的意象。

雖然中西有文化差異,但是華人藝術家仍須先繼承自己文化精粹為主,然後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創意為輔,不致主次不辨或原地踏步。本網站提倡的太極美學是源於易經的太極陰陽理論;依據太極美學創作的書畫可說已掌握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氣及道。

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掌握本網站所提供包括太極美學的三項理論及「書畫一體,繼往開來」目標,再以知己知彼,融會貫通古今中外藝術,必能創作既具中華文化特色又有現代感的書畫。此也是當下書畫家應先切實做好「繼往」以復興中華文化精粹,然後以古代「日新又新」思維開創書畫新面貌,完成「開來」宏願。

華人藝術家不重視中華文化獨特基因而亦步亦趨跟隨西方潮流,是絕大憾事!即使近代華裔畫家在西方現代藝壇最早成名者如趙無極,卻在現代西畫史上仍排列不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大師級地位。
(2018.10.19)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