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色彩學可增強國畫現代感

古典西畫用色是採用所見物象的固有色作畫,陰暗處只用近於現實的陰暗色。十九世紀興起的印象派用色是受物理學中的光學原理啟發,西畫在色彩運用上從此有甚大突破,白色陽光是由七彩(紅橙黃綠藍靛紫)光譜組成。

西方現代畫派的名稱常引起誤會,普通中國人常誤會印象派為抽象畫,以為該派用想象作的非寫實畫。畢加索創立的立體派更是二維的平面畫,與立體感無關。現代西畫出現線條,就是因為線條唯有在二維平面上才能發揮優勢。

傳統國畫原來就是線面組織,早已領先現代西畫!只是傳統國畫以筆墨為主,用色有一套既定法則。其線條因有輕重虛實濃淡變化,在二維線面組織中因線條的變化,仍可呈現有前後層次的淺度三維感,例如如金嘉倫作於2002年的山水畫(圖1),畫中遠景仍可用濃墨,較近的中景也可以用淡墨。墨色濃淡決定在於能否達到整體畫面有陰陽變化的節奏感效果,絕非只是近濃遠淡的現實視覺表象!此點為當今大部分國畫家所忽略。


圖1: 金嘉倫《隨勢應變》,2002年作

印象派仍是採用在現場寫生的寫實畫法,其用色是根據日光在不同時空的照射強弱程度而定。以下是19世紀後期的印象派大師莫內Monet在不同時段,依據陽光照射強弱程度所作同一法國大教堂的作品(圖2、3、4),尤其圖4呈現八幅畫採用各不相同色彩的同一角度教堂外貌,不再用古典西畫所示現實中陰暗處的低彩度顏色。又如圖5莫內的《乾草堆》陰暗處用靛藍色,此是印象派打破古典西畫用色的局限。

近代中國大專西方美術教育多數未曾受過西方印象派洗禮,對於寫實西畫用色仍停留在古典西畫觀念,大大落後於西畫演變歷史。

色彩經過「後印象派」的梵高及高更進一步誇張使用,使視覺四大元素點線面色從此得到各自同等的無限藝術表現力量,並開拓西方現代藝術的廣濶大道。其中視覺元素「點」的潛力唯有在本網站提倡的太極狂草能發揮最大的視覺效果。


圖2: 莫內《盧昂大教堂》之一


圖3: 莫內《盧昂大教堂》之二


圖4: 莫內《盧昂大教堂》之不同用色


圖5: 莫內《乾草堆》

傳統山水國畫用色分三大類:水墨、淺絳、青綠。三者以水墨佔主要地位,山水畫史上用墨變化居首位者是清四僧的石濤,本月份本欄上一篇文章的圖1石濤作品是明顯的用墨典範。當今已跨入資訊極流通的21世紀,水山畫除了仍應遵從筆精墨妙的中華文化特色之外,必須借用西方色彩學使山水畫更具現代視覺效果。

色彩學三原色是紅黃藍,與光學三原色紅綠藍不同。即由紅黃藍三色成份多寡,可以調配出無數的不同顏色。一般對色彩的掌握以圖6的十二色環為根據。色環中心是三原色紅黄藍,再由三原色互配成為三間色(或稱二次色)橙綠紫,最後由三間色與三原色互配成為十二色環(三次色)。用色中尚要考慮到另兩項色彩屬性:彩度及明度。


圖6: 十二色環

十二色環中成180度相對的兩色稱為互為補色,補色的特點有二:
1.兩補色並列時色彩對比最強烈,例如紅綠、黃紫、藍橙;
2.兩補色相混合在理論上是產生無色素的灰色,因為兩補色包含同等份量紅黃藍三原色,也即是同份量三原色相混的結果是灰色。
十二色環中越鄰近的色彩對比越和諧。色彩中另一特點是暖色有趨近感,冷色則有趨遠感。

十二色環是由20世紀初聞名世界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 藝術設計學院的教師伊頓Itten所創立,因此而使現代西方藝術及設計的用色異於前人,大放異彩。20世紀中國美術院校受西方美術教育影響,早已設立色彩學科目,但是不知為何至今國畫家仍不懂運用現代色彩學於創作中?

目前稱為水墨畫或國畫的畫種,不能兼顧中西畫各自的優點,偏向西方者拋棄國畫以用筆為主而只重水墨,繼承中華文化者則只注重筆墨而忽視運用色彩的現代視覺效果。

近代中國畫在教育制度西化之下,正處於兩種情況:
1.原地踏步或不進則退;
2.忽視筆墨而成為現代西畫分支。
如何能繼往開來,就須融會貫通古今中外藝術,知己知彼,分清主賓,並依照本網站提供的「書畫兩目標三理論」而充分發揮,就能達到具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書畫目標。

傳統寫意國畫是重視主客觀的融合統一所達到「遺貌取神」及「氣質俱盛」的超脫意境,也是不受現實表象束縛的審美高境界。借用西方色彩學仍須符合中華哲學精神,更求增強寫意國畫變幻莫測「大象無形」的氣韻生動審美觀,並達到無斧鑿之迹的自然無為目的。

本欄上一篇文章「太極是中國哲學元範疇」的金嘉倫太極書畫作品中已借鑒西方色彩學,使中國書畫更具現代藝術新貌的目標已向前邁進一步。

(2018.11.14)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