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文化退居次要

香港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到二十世紀逐漸發展為今日的東方金融中心。香港雖稱譽為中西文化薈萃的東方之珠,但是在中華文化向前發展上常受阻。例如1949年創立新亞書院者有著名新儒家: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後有余英時、劉述先兩位參與教學工作,但是六位學者除唐君毅之外均離開香港。其中四人退休後均赴台灣定居,因為台灣較香港更容易發揚光大中華文化,余英時退休後則回返美國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可見香港人對傳統中華文化支持度很低。

香港在傳統文化研究上,始終不及中國本土及台灣。至於在書畫繼往開來更難受到普遍重視,是因為香港習以為常:重西輕中。自香港大學成為香港第一所大學以來,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一切以西方文化為依歸,港大中文系教學也兼用中英文,可見中華文化在香港早已退居次要地位。

香港雖然仍是輕中重西,但是歷史上香港仍有仁人志士,對祖國作出貢獻。最明顯例子是祖先來自客家重視中華文化的孫中山,他融會貫通古今中西,以三民主義創立中國自古以來的現代政治體制「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此國名中文有「人民」及英文有「共和」意義;其實它與當今國家名稱意義完全一致:一為文言文,一為白話文的分別而已!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民生三主義內涵十分完備,使國家民有民治民享。孫中山在香港成長,但對華人貢獻是在全國不在香港本地。在相類似情形下,近年太極書畫起步於香港,目前尚得不到本地藝術界了解支持,但極可能促使未來中國書畫的現代化進展。

現以金嘉倫推動太極為例,說明香港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優點很難作創造性轉化。為進一步深入說明書畫現代化的途徑,在2016年9月創立「金嘉倫太極書畫」網站taichi-art.com,發表論文無數,網站訪客已近五萬人,但是香港書畫界迄今毫無反應,仍繼續用習以為常方法作書畫。歷史常出現某種促進轉變的機緣,例如通過中間人為媒介,在2019年促成香港新華書城出版社行政總裁尹建銘與金嘉倫見面。兩人心靈相通,隨即於該年出版「金嘉倫-太極書畫浴火重生」精裝畫册,如圖1明報月刊介紹新書資訊所示,內容兼顧理論與實踐,超越歷代名家畫册,開創風氣之先。讀者上網搜尋該資訊,可以得到更詳細內容。

圖1: 明報月刊新書推介「創新破格建立太極書畫新意象」

今年再接再厲,香港新華書城出版社將趁書展期間,發行金嘉倫歷年發表過的有關太極書畫論文集「太極書畫-毛筆意象」,該書對當今書畫家甚具啟發性的歷史意義。

(2020.6.5)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