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四聯鼎深具創意

視覽藝術主要是符合眼睛享受所創作的藝術形象,其範圍很廣,有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分別。但各種視覺藝術均重視創新,也就是重視不斷突破成規的新發展。西方文化藝術源頭是古希臘思想,中華文化藝術源頭是中國的易經。易經強調生生不息的變易,當今書畫家應認識此中華文化的源頭。文化是精神與物質總和,人類歷史記載各地文化均曾經不斷創新。


圖1:戰國時期四聯鼎


圖2:西周毛公鼎


圖3:沈語冰臨摹毛公鼎書法


圖4:商朝司母戊大方鼎

圖1是1972年在安徽出土的戰國時期四聯鼎青銅器,其造型是集合四鼎成為一件史無前例造型的工藝品。鼎最常見形狀是三足鼎,如台灣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毛公鼎(圖2)。毛公鼎銘文形態甚具多變藝術性,其拓本為近代書法家常摹仿的書體,如圖3是仿毛公鼎銘文書法。鼎也有如圖4的四足方鼎。圖1四聯鼎是傳統四鼎主體組合,以四足支撐,是極具創新觀念的中國古代工藝品典範。

中國青銅器在全人類工藝品歷史中,與中國瓷器同樣受重視。尤其鼎的地位崇高,在古代中國是記錄國家大事的禮器,為國家權力象徵,成語有「問鼎中原」及「三足鼎立」,例如三國時期魏蜀吳稱為三國鼎立。三足表示可以承擔任何物件達到平衡穩定狀況。古代中國工藝品已具備高度技術水準,例如圖5是1980年出土的秦代兵馬俑四馬銅車,出土時已散碎,後經專家修復原狀,該銅器製作技術精緻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它雖是以現實形象為造型依據,但與西方文藝復興期藝術近於科學準確度比較,具有不同的造型觀念。由該四馬銅車可見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科技的先進程度。


圖5:秦代彩繪銅馬車

以上所舉古代中華文物,不論是抽象或具象造型都是反映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此正是當今華人書畫家值得回顧古代中國歷史文物,認識自己固有文化的深度。籍此反省近代華人在教育制度深受西化問題,以化解當今書畫相對於西方藝術至今仍處於不能繼往開來的弱勢困局。

由古代中國鼎的形態多種變化,可引起當今書畫家認識自己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創意,藝術在東西文化史中均曾經歷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只是中國書畫創作較工藝品更重視虛實相生的陰陽互濟轉化。從新認真「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就可以恢復當今華人已喪失的中華文化自信心。

(2020.10.16)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