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畫創作-整體與局部

古今中外藝術品所呈現的第一印象,就是整體的視覺效果;視覺美是靠藝術家創作時不斷注意各局部之間的相互變化及聯繫而產生。只顧局部而忽視整體效果的作品只屬於形而下的拼湊技術層次。從中西繪畫史上的大師作品為標準,可以知道高層次視覺藝術無不兼顧整體與局部之間的聯繫而達到和諧平衡狀態。


圖1: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

圖1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創作於西斯汀教堂大㕔天頂壁畫《創世紀》重要部份。右方老人為上帝,祂用手指傳播生命智慧給左方的亞當。源自猶太教的基督教以亞當為人類始祖,更由上帝抽出亞當一條肋骨化為夏娃,開創人類生命由陰陽交合才能延續,合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左方表示人類生命開始的亞當「一」人,相對天堂各神的「多」;天與地所用線條彎曲性質有所不同。

畫中上帝與亞當身體所處方向均由左上向右下傾斜,但是天與地關係是由右上至左下,視覺上左右得到反方向的平衡。此正表示西畫佳作也如同國畫追求不同陰陽視覺美的平衡;該畫焦點是神與人手指接觸之處,相等於國畫所重視的氣勢連貫或脈絡相通。


圖2:范寬《溪山行旅圖》

圖2是宋代范寬名作,創作時期是早於米開朗基羅達五百年。從該畫構圖組織分析,可看到局部之間虛實、疏密處理就是太極美學的各種陰陽對立統一的平衡,達到整體和諧的視覺效果;此就是唐代張彥所言「經營位置,畫之總要」。以上中西繪畫史上兩位大師均重視同樣目標:藝術創作必須兼顧整體與局部之間平衡的密切關係。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由達達主義作徹底破壞性創新的反視覺美開始,再加上西方人重視的個人主義,迄今為止全球藝術作品已趨漫無標準,只求與人不同的個人面貌。試問如此是否從此放棄視覺美,更不必考慮藝術創作須兼顧整體與局部的緊密聯繫?

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源自群經之首易經的全息宇宙觀。古代國畫名作中每一筆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達到脈絡相通或氣勢連貫的和諧「整體」。當今書畫家只要掌握整體與局部具密切關係的重要原則,並發揮毛筆陰陽互濟所形成的意象,則無往而不利。


圖3:金嘉倫《不規則的圓》

圖3金嘉倫《不規則的圓》作於1965年,現為香港藝術館藏品,屬於香港近代西畫史上獨樹一幟有太極內涵的硬邊繪畫,該畫切實呈現各局部之間形與色的陰陽互濟,達到整體和諧的視覺效果。

(2020.6.1)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