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經營位置卓越性

最近網上傳播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明代項聖謨作於1623年的《秋林讀書》山水畫(圖1),以虛擬科技所呈現的3D立體動畫形式(圖4)使觀衆能進入該古畫而遊覽畫中各局部景色,令世人驚艷不絕。


圖1: 項聖謨《秋林讀書》

大家先看以上原畫運用國畫六法「經營位置」之高明空間處理,全畫焦點所在是根據傳統山水畫的焦點置於畫面上方的遠處山峯,不是如近代山水畫家受寫實西畫之害,用近濃遠淡的局限現實空間。

《秋林讀書》前景的樹葉均採用虛的「夾葉」形式,目的是畫家不想以實的「點葉」將觀畫者的視線留在近處,反而該畫遠景的有些樹葉卻用了能吸引觀眾視線的「點葉」畫法。近代國畫名家如傅抱石的山水畫就不懂繼承傳統山水畫處理空間的優點,如圖2所示:


圖2: 傅抱石的山水畫

傳抱石的以上作品完全抛棄傳統山水國畫的「經營位置」法則,其畫面只呈現眼睛能見的有限空間觀念,如果運用最新3D立體移動視點科技而進入他的畫面遊覽其間,必定會感到單調而索然無味,絕不能產生如同與遊覽項聖謨《秋林讀書》之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空間變化效果。

近代山水名家除了傅抱石之外,甚至李可染及齊白石的山水作品的畫面空間都犯了平鋪直敘的類似西方風景畫的缺失。此正是本網站所指的「國畫六法嚴重受忽視」的明顯例子。


圖3: 李可染《陽朔勝境圖水岸人家》

以上李可染作品可說頗類似西方風景畫,未能採用虛實相生的國畫六法「經營位置」法則!

圖4: 項聖謨《秋林讀書》3D最近版本

圖4的項聖謨作品經過3D立體虛擬移動科技,使觀眾彷彿進入畫中遊覽。在鏡頭移動過程中所見到景色前後層次分明,遠勝於素描單調的近至遠由濃到淡的單調現實情況。傳統山水畫的「經營位置」是陰陽互相轉化的不斷出現,也就是實轉虛再虛轉實的循環過程。

因此在畫面由近至遠移動中仍可以清晰見到遠處山峯的筆墨處理,此是在近代名家傳抱石及李可染山水畫中所找不到的畫面空間處理。在本項目2017.12.26發表的「齊白石的山水畫」一文中可看到其畫面的經營位置處理趨向更低下層次。

本文題目:國畫經營位置的卓越性,是當下國畫或水墨畫家須嚴正反思的問題。不先繼承中華文化優點而只標榜創新的一些以水墨為媒介的畫,試問在未來中國繪畫史上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由此也可知因為近代國畫名家不夠中國文化修養,致使原本屹立於世的具獨特民族藝術特色的國畫走下坡!

(2018.2.4)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