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書畫創作審美優點

中華文化悠久燦爛,深具特色,並且是四大古文明至今仍深具發展潛力者,其餘三大古文明早已成為歷史遺跡而不知所終。中華文化至今之所以歷久不衰,主要是因漢字擔當主角任務所致。

太極美學可說掌握中國傳統思維兩大特徵:
1. 整體觀的內在聯繫
2. 陰陽相生相克的平衡

中華文化各種類別均依靠漢字的生動屬性,逐漸產生獨特的哲學、宗教、曆法、文學、政經、制度、藝術、科技、文物、風俗等,包括精神與物質範圍,而且至今大致上仍一脈相承。當今華人年輕一輩普遍受西化,因未曾深入研究中華文化而有所隔膜而已。

漢唐盛世之際中國與域外少數族裔文化兼容並包,更早於唐代的東晉由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先後建立泛稱的「十六國」。又經過南宋之後東胡人:遼、西夏、金、元,相繼建立政權。最後經清代的民族大融合,歷代各少數族裔受漢文化向心力作用,逐漸自動漢化,使以漢字為核心的中華文化更多姿多彩。

民國成立時的疆域包括內蒙古外蒙古在內,全國各省合成「秋海棠葉」形狀地圖(圖1)。1946年外蒙古與民國分離,獨立成為蒙古國,自此中國地圖變成目前形狀。


圖1:民國時期全國疆域

中國最早文字歷史記錄,為商朝末期所用甲骨文(圖2),它是占卜記事在甲骨上契刻的符號,影響漢字此後發展。因屬於重意的形象,至今很多甲骨文尚無法解讀。漢字由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竹簡文等,經歷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最後由楷書定型至今。草書則由章草、今草發展到狂草;草書及楷書同時由隸書平行衍化而成。古代漢字書寫逐漸成為全人類藝術史的獨特中國書法藝術。據廿一世紀考古學新發現,漢字起源可以追溯到比安陽甲骨文早一千年的「刻骨文」,如圖3所示。


圖2:甲骨文


圖3:刻骨文

全人類於古代各地在發明文字之前,均以符號作記錄及通訊為媒介。漢字由許慎所提出的造字六法組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因此漢字本身就是以「象為中介」表意的高度審美符號系統,它遠勝於人類各種拼音文字;尤其獨特之處,不論國土上各地區居民發音不同,但字義保持不變。此對不同族裔團結為大中華民族,主要與依靠漢字所產生的文化有關。

古漢字大篆早已具備形態多變的結構美,如以上圖2所示。中國人用毛筆可以產生各種具陰陽變化的線條及造型,於是書法成為獨步天下的一種視覺藝術,加上「書畫同源」書畫互惠而錦上添花,由書法線條的抽象美,引發具「骨法用筆」的絕無僅有畫種「中國畫」。至今全球有聲望的博物館,例如大英博物館以藏有東晉名畫家顧愷之名作《女史箴圖》存世唐代摹本為榮(附註)。


圖4:顧愷之《女史箴圖》長卷局部


圖5: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書聖王羲之也出生於東晉,其書風與魏晉文風的自然超脫境界有關。宋四大書家的行書更見灑脫,例如圖5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豐腴跌宕,他性情豁達於帖中表露無遺,該帖是他貶謫黃州所書。書法發展至唐代的狂草到達巔峯,一直延續到明代,自清代至今狂草衰落不振。狂草不僅是用筆技巧上的成就,其不凡境界更是得益於古代中華文化積累的高超審美思維。

漢末蔡邕《九勢》有言:「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出,形勢出矣」;此與易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相呼應。以上兩者均是太極美學的源頭。中國書畫兩者關係不能分離,更重要的是:「以筆為主宰」,否則根本不屬於中華文化的藝術範疇。

中國書畫兩者必須視為一體。太極書畫未來發展須重視傳統書畫的審美優點:神韻、意象、虛實、氣勢、美感、創新。

(1)神韻:中國書畫以神韻為審美目標,則更勝氣韻一籌。傳統書畫最基 本要求是氣韻生動,否則根本不屬於中華文化範疇。期望達到高人一等的書畫,應展現具神韻的視覺效果。晉代顧愷之提出「以神寫形」;南北朝宗炳繼而在《畫山水序》提出「𣈱神」論,指出傳統山水畫絕非描寫有限的現實形態,而是要傳遞形而上的審美目標,體現崇高的人文神韻。

(2)意象:中國畫以文人寫意畫地位最高。「立意」高低與畫家的文化內涵:人格、學識、修養、胸懐、經驗等有關。所以文人寫意畫具有很高意境,是先由意象促成。否則作品就因為缺乏意象而淪為技巧層次的能品。狂草線條原本就是具抽象魅力的意象,傳統文人寫意畫更是不受「形似」束縛的意象視覺藝術。「寫意」兩字的審美內涵:既重寫又重意正是中華書畫藝術的獨特重要原則。

(3)虛實:虛就靈活,實就呆板。虛實不斷轉化就是太極美學的「陰陽互濟」,陰陽絕非西方觀念的對比。書畫章法常提到「計白當黑」,莊子《人間世》有:「惟道集虛」,書畫強調「虛」是與西方藝術最大的分別,十分重要。所以書畫創作須先處理虛實恰到好處,才能回復到原有的中華文化傳統優勢。虛實兩者其實是合二為一,就是太極美學的實踐關鍵。

(4)氣勢:氣是中華文化最根本的元範疇。氣是生命能量,書畫必須體現氣韻生動,否則只是無生命力的美術字及裝飾畫。氣與勢是二而一的關係觀念:由氣在運行中必產生明顯動勢。氣勢主要靠靈活運用毛筆產生。太極狂草將成為最具氣勢變化的二十一世紀視覺藝術。

(5)美感:書畫是視覺藝術,眼睛能享受到愉悅感是最重要,即是書畫的局部及整體須予人美感享受。視覺元素點線面色的組織必須通過視覺美的基本要求:統一、比例、平衡、對比、方向、主次、節奏、呼應、變化。中國約五千至七千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圖6),其紋飾已具備變化及統一的視覺美兩大法則,由此可知人類自古即有天生求美感的本能。


圖6:仰韶文化陶器

(6)創新:書畫是藝術,古今中外的藝術史就是後浪推前浪的推陳出新記録。易經有言「革故鼎新」,所以書畫家要不斷在原有的成就上向前求創新,不應該滿足於原地踏步。但是創新並非只是無中生有與衆不同,而是要在自己中華文化深厚基礎上「繼往」,然後汲取其他古今文化的優點,取長補短,達成超越歷代中國書畫面貌的「開來」。太極書畫應是具有中華文化底藴的二十一世紀藝術。

至於如何能實踐上述各項審美要求,可以參考《金嘉倫-太極書畫浴火重生》書畫册中太極書畫創作的多變視覺美組織。更要注意萬變不離其宗的創作指引「書畫兩目標三理論」,否則永遠是不得其門而入!太極書畫能夠發展妥當,就是要做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圖7:金嘉倫《太極書畫浴火重生》

附注:1860年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焼圓明園時,《女史箴圖》由英國軍人劫走。

(2020.3.30)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