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狂草創作技法要點

狂草在唐朝已攀上中國書法頂峰,張旭開其端,懷素更強調流暢曲線筆法,發展到黃庭堅在點的固定形態有所突破,王鐸則在墨色上有漲墨新嘗試。書法發展到清代,因普偏重視金石味厚重感的碑刻,重陽剛氣具靜態,相應之下草書的動態書法因此趨向衰落,所以自清末民初至今的狂草仍處於弱勢中。縱觀傳統狂草歷史,最大缺點是在整體章法上受制於密麻傳統法則。

太極狂草最具創意的突破,就是借用國畫六法的「經營位置」計白當黑法則,留有大量空白,就達到舒展自如境界。但是在注意留白之外、必須緊記「氣勢連貫」,才能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

太極狂草的「書畫一體,繼往開來」目標是以香港為發源地,金嘉倫根據多年創作經驗,歸納為下列六要點:

(1)線條:主要須以張旭、尤其是懷素狂草的流𣈱連綿曲線為依歸;強調陰陽節奏及陰陽的不斷轉化,例如粗細、虛實的對立與矛盾應達到平衡。個別字起筆以藏鋒為主。書寫進行時更可以不依據個別字的傳統筆序。為求生動,一定要避免出現平行線及明顯直線。線條必須具備:質感、力感、動感。

(2)點狀:首先要擺脫行書中點的習慣形狀,可根據黃庭堅草書中的抽象點為仿效對象,圓點方點並用。太極狂草的點產生如同音樂中的擊鼓效果,加強視覺對比感。否則只用線的草書就顯得單調。點的分佈也須遙相呼應而達到平衡狀態。如果點數不夠,則可以用伸縮法將線縮為點。

(3)墨色:參考王鐸的乾濕變化,包括他獨創的漲墨法。墨色也可以出現濃淡變化。用墨雖以濃黑為主,但為求變化尚可以採用其他技法,但主次要分清楚。筆墨始終有主次、陰陽;筆為主墨為次。

(4)色彩:書法當然保持用墨優點,以黑色為主,但是藝術視覺元素包括點線面色,所以太極書畫為求現代感,可以突破傳統只用墨色而斟量用少許色彩,甚至尚可另加色面以豐富視覺美,如以下圖1所示。

(5)字形:為配合整體氣勢連貫性,個別字不應四平八穏,以增加動感為主,並注重順應氣勢而變形。為求氣勢流動自然,不必受寫字的筆序所限。對字形變化,更應掌握太極狂草的結體變化八法:減省法、移位法、借用法、連轉法、伸縮法、離合法、轉向法、表意法。

(6)章法:最重要是陰陽的不斷轉化,太極狂草予人第一印象:整體必須有疏密參差,即視覺元素並不是平均分佈,而是具動態的平衡效果。注意計白當黑佈局,並可以突破宣紙左右兩邊緣界限,即用筆可由紙外直接進入、也可以最後由紙內伸出界外,使氣勢連續不斷,有來有往。

章法以太極美學的「陰陽互濟」為核心:陰陽兩者之中,陰為根本的「體」,即空白位形狀的分佈;陽為「用」,即點線面色所產生的動態視覺效果。宣紙的空白等於是「無極生太極」的「無極」!它是太極書畫的重要表現平台。更易受忽略之點:任何留白部份的面積及形狀,是「有意」的安排,絕非「無意」的忽視;也就是對空白的處理在章法上應加強重視!

以上六重點均須根據視覺美九法則:統一、比例、平衡、對比、方向、主次、節奏、呼應、變化,為整體視覺組織的根據。當然仍要掌握太極美學三原則:氣勢連貫、陰陽互濟、整體和諧。

太極狂草所選用文字宜少不宜多,字少使整篇組織不至於散漫,可令觀眾視覺更易聚焦,類同作國畫四君子梅蘭菊竹,均以少勝多。由此可知太極狂草將是未來中國新藝術的紥實基石:在書畫一體目標之下,國畫線條能借用狂草用筆,更能增添氣韻生動效果。太極狂草是一種類似舞蹈奏節,隱藏動態平衡的視覺藝術。它的創作如果依據上述各要點,不是隨便即興可以成功,而是事先須作草稿推敲局部與整體的陰陽轉化關係,才下筆完成。

圖1:金嘉倫《雷聲千嶂落 雨色萬木多》2012

圖2:金嘉倫《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2010

圖2太極狂草是體現上述六重點的實踐例子。太極狂草起源於香港,今後將成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新型視覺藝術。一千多年前開創的狂草將重新攀登另一高峰。

(2020.3.3)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