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創新須先領悟中華文化優點

中華民族以儒家文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達到世界大同的和諧共存理想境界。

中華文化是以儒家為主與道佛兩家三合一的哲學精神所形成。儒家以仁為核心,注重道德修養、中庸之道、知行合一。道家主張自然無為、事物陰陽互補的辯證關係。佛家強調因緣和合、解脫人心、色空不二,尤其禪宗的頓悟有利於書畫創作不為成規束縛。因此傳統書畫美學是由儒道佛的哲學所產生,講究不受制於現實表象的主觀意象表現。華人藝術家如果對儒道佛哲理很隔膜,則所作國畫或水墨畫境界不高。

中國自19世紀鴉片戰爭之後,華人對自己文化逐漸失去信心。進入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波譎雲詭的時期,中國也歷經各種困難逆境,尤其遭遇文革的慘痛政治鬥爭,陷入一窮二白絕境。1978年鄧小平扭轉乾坤,提出開革改放後全國上下經過三十年努力不懈,2010年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文化藝術也須回復其原有的生命力。當今華人藝術家應對中華文化深度認識,才能創造有别於西方當代藝術,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嶄新中國毛意象藝術。恢復文化自信是中國畫繼往開來向前發展的關鍵。


圖1:徐悲鴻《愚公移山圖》

徐悲鴻是近代留學法國畫家,他在1919赴法國留學,當時野獸派在巴黎早已成為畫壇重要畫派,但他卻無動於衷,反而輕視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稱他為「馬踢死」。他所學到的是西方學院派的寫實技法。他回國後用毛筆所作的水墨國畫,如圖1所示注重人物符合解剖學的立體感,但脫離了文人畫最珍貴的寫意美學優點,得不償失。況且在二十世紀初,西畫名家均揚棄文藝復興時期的高度寫實技巧,出現各種現代畫派盛況。


圖2:吳作人《牧駝圖》

吳作人曾師事徐悲鴻,留學比利士,有穩固寫實基礎。圖2是他晚年常畫的牧駝圖,在用墨方面雖有創意,卻忽略了國畫最重要的線條表現,畫面受西畫近濃遠淡影響。這是近代中國留學畫家普遍受西方寫實畫影響的例子。


圖3:吳冠中的抽象畫

吳冠中也是留學法國的近代畫家,回國後先作油畫,晚年轉作水墨畫,他提出「筆墨等於零」引起國畫界人士反駁。他的水墨畫忽視國畫六法的「骨法用筆」,就失去了國畫最重要的氣韻生動效果。圖3他的抽象畫類似花布設計,毫無藝術深度。
從以上三位曾留學歐洲的近代畫家所作的水墨畫為例,可以說如果對傳統國畫沒有深入了解,而用西畫觀念作畫,儘管用毛筆、水墨、宣紙為媒介,卻違反中國畫以形寫神的崇高境界。由此可以得到結論:書畫創作須了解儒道佛之哲理及控制毛筆陰陽虛實變化技巧,否則作品境界不高。


圖4:陸儼少《峽江險水》

中國1978年開革開放後,文化藝術開始蓬勃發展,陸儼少在傳統山水畫基礎上有所突破如圖4所示,整體畫面呈現強烈氣勢。他獨創的雲水畫法,強勁有力,在中國山水畫史上開創新的一頁。陸儼少所受教育,完全是中國傳統模式,不受西化影響。可見中華文化藝術本身一直存在革故鼎新潛能。


圖5:金嘉倫《書畫同源 志在暢神》2012

金嘉倫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回港後於1963年負笈芝加哥美術學院,得到不同於台灣師大的西方專業畫家訓練。他在1966年回港,仍創作當時西方最新藝術潮流作品。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版業蓬勃,他購買到大量傳統書畫冊及中華文化書籍,得到前所未有的傳統書畫知識。此後他深入研究書畫基本功,也逐漸拋棄美國所學現代西畫經驗,創立以「書畫一體,繼往開來」目標的金太極書畫理論體系。圖5是2012年的作品,與傳統國畫明顯不同之處:書法在畫中不只是欵識,而是與國畫融合為一體的意象藝術。下方紅綠兩圓形是代表中華文化的陰陽意象,整體畫面借鑒現代西畫視覺元素點線面色的二維組織。該畫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融合古今中外的現代中國書畫。

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因留學歐洲受到西畫影響,回國後所作的水墨畫如圖1至圖3所示,忽視國畫重要的毛筆線條變化及以形寫神要點,就不能呈現國畫獨有的氣韻生動,是最大缺失。由此可見中國書畫創新,必須先充分領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內涵,才能在傳承基礎上創立劃時代的嶄新中國藝術,並回復中國畫昔日在全球藝壇獨樹一幟的風範。

(2024.3.15)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