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自今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長卷山水畫題,作為是次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標題。王希孟此畫是他十八歲時所作,也是他唯一留存於世的山水畫,他是宮庭畫家曾得到宋徽宗指導畫技。此展覽主角是王希孟,有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認為該畫評價和地位超越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皇幸蜀圖》

青緑山水畫開端於隋代,流行於北宋。是次展覽也展出隋代展子虔《遊春圖》,該畫為青綠山水畫初創時期作品。唐代李思訓李眧道父子以「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金碧輝煌的山水畫擔當青綠山水畫承先啟後角色。《千里江山圖》與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相較仍略遜一籌。至於它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較,在古今中外藝術創作的兩大法則「統一與變化」為準則就在「變化」上有所不及。例如以上圖2《清明上河圖》局部中的各行各業人物姿態十分有變化,而《千里江山圖》中的山石形態變化卻不夠。十八歲的王希孟在藝術創作路程上尚處於青嫩階段,在學養上很難超越前輩大師。因此今天我們評論歷代名作除了已有前人名作為參考,更須以客觀眼光分析各種視覺元素:點線面色的組成關係,才能有高低標準的合理論斷。

從《千里江山圖》視覺元素組織來分析,雖然仍符合古代繪畫通用本網站所提的太極美學第一原則的「氣勢連貫」,但是在山石形態的「陰陽互濟」變化上遠不及《明皇幸蜀圖》。傳統青綠山水畫以石青石綠泥金為重意的敷色依據,就顯示傳統國畫創作不受現實外表所限,即重視藝術意象塑造。本網站所提的太極美學三原則,其中以「陰陽互濟」為核心。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中華文化源頭易經的根本變化原則。它是超時空的,目前書畫家若能充分發揮它的矛盾與統一辯證關係,就自然產生十分豐富的視覺效果。國畫長卷形式是全人類獨一無二的畫種,具有連續時間因素,在運用太極美學的「氣勢連貫」之下,再由陰陽不斷變化就顯現跌宕起伏的如同音樂舞蹈的節奏效果。所以今後在書畫現代化中,書畫的長卷形式應繼往開來可成為另一種中華藝術重要創作形式。

最後須指出青綠山水畫是國畫發展史之一個環節,山水畫衍變到元四家其藝術境界攀上第一次高峯,第二次高峯是清四僧,四僧是因為追求更崇高的筆墨性靈境界,體現了道禪的美學精神。

(2017年11月1日)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