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華文化自信心

清王朝是滿族入主中原的帝國,在康熙執政時期是盛世,人口及版圖是全球第一。乾隆之後到嘉慶,開始閉關自守逐漸衰落,西方各國卻在工業革命後超越中國,因為殖民政策向全球擴張勢力。經過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國家。辛亥革命建立民國後,百廢待興,經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教育制度逐漸西化。

十九世紀中國年青人開始往歐美留學。學美術者多數往巴黎,中國早期美院四大校長:顏文亮、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均留學巴黎。自此中國畫受寫實西化影響,逐漸脫離中華文化脈絡,走向下坡。1949年文化界包括很多書畫名家遷往台灣,著名者有溥心畲及黃君璧成為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但是因教學方法採用傳統師徒傳授方式,不能培養出創新國畫人才。

香港國畫教育近六十年來在中文大學藝術系及校外課程均設有國畫課程,但是影響不大。香港民間仍以學習受寫實西化的嶺南派為主。金嘉倫曾在2020年出版他的有關太極書畫論文集《太極書畫-毛筆意象》(圖1)自序中(參閱本網站2020.9.12文章),列出他一生創作為五個時期,簡言之分為三等份:現代西畫、傳統書畫、太極書畫三大類,各佔二十年。可見要深入傳統書畫精萃不是短期可以達到。更重要是從事藝術必須擺脫功利,要真誠專心才能到達祟高境界。


圖1:《太極書畫-毛筆意象》論文集

中國五四運動最初是新文藝運動,是由青年創辦《新青年》雜誌揭開序幕。如圖2所示該月刊標題下方有La Jeunesse是當時全球文藝界通用的法文,不是用英文。五十年代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尙有法文科目。中國人學藝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改赴美國。


圖2: 五四運動《新青年》雜誌

五四運動有人提出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激進的全盤西化論,逐漸使中國的教育內容與西方一致,傳統中華文化的文史哲三合一內容逐漸消失,書詩畫相通的文人修養也因此大幅下降,影響到近百年國畫或水墨畫因缺乏中華文化內涵而走向下坡。清代四僧畫家的超脫境界一直到二十世紀後期,陸儼少(圖3)晚年才另攀高峯。


圖3: 陸儼少《雁蕩泉石》

香港在國畫創作上遠遠落後,是因為在美術教育上是跟隨西方模式,更不可能繼往開來。香港六十年來所發展的「現代水墨畫」輕筆重墨,其實屬於現代西畫範疇,主要是違反自古以來的書畫同源要旨。

最近香港傳媒有今年底開幕的M+博物館的藏品消息,特別是4月5日的亞洲週刊有一篇文章值得藝術界關注,作者是誇媒體文化人胡恩威,題目「忠誠的廢物?香港M+」,副題是「廢物社會就會出現西九文化區M+現象,即妄自菲薄、自我低眨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此是他連續第二次嚴厲批評M+博物館只跟隨西方當代藝術標準收購藏品。

他在前一期亞洲週刊提到有關香港M+博物館成立時的定位,文章內有一段用粗黑字體的句子:「最奇怪的是,為什麼香港立法會議員可以接受M+由一個香港視覺文化定位的博物館,改變為一個當代藝術舘?視覺文化和當代藝術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以上有關對香港M+博物館的非議,所涉問題複雜,詳情有待進一步揭發。最主要原因是香港雖稱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但骨子裏是十分崇洋的西化城市。例如上次本網站發表文章提到曾灶財塗鴉複印本,可以拍賣到100,800港元成交,就是崇洋觀念作祟!可以料到M+藏品中全是中國人仿效西方的當代藝術。

最近有立法會議員認為該館有購自華人藝術家艾未未的攝影作品,以中指對準天安門廣場是冒犯國家尊嚴;其實該作品只是仿效西方當代藝術可以反任何有價值事物的極容易手法,由二十世紀早期的達達主義作品已開始。

達達主義雖在西方藝術史留下一頁,但它對視覺藝術的害處:在否定視覺美規則下,只求與人不同的強調自我個性,毫無令人信服的美感因素,目的僅是引人注意,作破壞性創新。最後只剩下低於歷代經典藝術品質的缺點,不能持續發展。

香港回歸祖國已二十三年,在文化上仍習慣停留在殖民地時代以西方為標準,香港美術教育界至今還是不重視中國書畫。本網站不斷發表文章,分析傳統書畫有豐富內涵可向前發展潛力,以求重建中華文化自信心。中國在改革開放至今四十三年,在科技、經濟、基建各方面進展神速,原因是得益於自己歷史的豐富經驗及高度智慧,不斷作出前途發展規劃,兼顧創新與改善缺點。以太極書畫開創書畫的新貌,正是以中華文化軟實力配合科技、經濟等領先態勢,邁向以王道精神對待國內外的大國風範前景。


圖4: 金嘉倫《天工與清新》2001

圖4是金嘉倫在二十年前開始所作太極山水畫,它是既繼承中華文化又能開來的創新作品,屬於不符合M+博物館以西方當代藝術創作觀念(當然忽視國畫六法的氣韻生動及骨法用筆)為收購藏品標準。可見以上胡恩威的批評理據切中要害。

(2021.4.15)



  • 最近消息

  • 彙整